探寻跨越时空的情感对接点(深观察)

来源:人民日报 作者: 发表时间:2018-05-17 21:43

近年来,传统文化成为电视节目热衷的题材,随着纪录片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和综艺节目《国家宝藏》的播出,历史文物成为“网红”;随着《朗读者》的播出,诗词歌赋成为“爆款”;随着《见字如面》的播出,款款书信吐露温暖心声……文化节目不断推陈出新,让人们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与自信,也让人们重新发现浸润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文脉。

如何使传统文化类节目更好更长时间地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,让人们通过电视节目更多更深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?

今年以来,又有一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电视节目进入人们的视野,如央视财经频道播出的《时尚大师》、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《传承》、央视综合频道和综艺频道播出的《朗读者》第二季等,均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表达和呈现形式上进行了探索与创新。

《时尚大师》邀请文化界和时尚界的知名人士组成评审团,由多位全球新锐服装设计师围绕不同主题的“东方元素和中国意象”,在限定时间和条件下完成创意设计和演绎。在已经播出的第一场竞赛中,比赛要求以“吉祥元素”为题进行创作,参赛者们在其时装设计中展示出当代青年开放的思维,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其对现代时尚文化的承载力。

人文纪录片《传承》第二季撷取了35项传统文化技艺,讲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故事。从北疆边陲到南海之滨,从东海海域到雪山高原,全景呈现了中国之大美;从鄂伦春族到苗族,从蒙古族到维吾尔族,在多民族的风土人情中,带领观众追寻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。

不少专家指出,唯有电视工作者进一步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,开掘更多适合在电视节目上进行呈现的内容和对象,进一步丰富电视节目的表现形式和呈现角度,更好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人们心理和情感的对接点、融合点,才能在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电视节目发展的同时,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在公众中的认可度、传播力和影响力。

“我们从哪里来?我们如何生活?我们又将向哪里去?这些问题的答案,存在于神州大地一项项古老的传统技艺中,存在于中华民族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中。

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,讲好他们的故事,便是讲好中国故事,讲好中华文化传承故事。”《传承》第二季制片人贺亚莉说,“这些故事,不单单是为了向人们介绍非遗项目,而是以此聚焦背后的传承者。在对非遗的历史渊源、价值和现状的讲述中,努力将静态的非遗与鲜活的日常生活连接在一起,将古老的文化遗产与火热的当代生活碰撞在一起。”

专家们还表示,在文化类节目的创作中,坚守并不是保守,传承离不开创新。创作者不能停留在对传统文化“只见其形”的层面,还必须深入理解传承与创新、古老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内在关系。

“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告诉当下的人们:要有超越自我、挑战极限的勇气,同时更要有取舍有度、不竭泽而渔的眼光。我们的祖先克服种种困难,在物竞天择中生存下来。尽管古老的技艺已逐渐淡出现代生活,但其中凝聚的生活理念却是历久弥新的。节目在讲述过去、讲述传承的同时,也在讲述和谐发展的理念。”《传承》第二季执行总导演张可可说。

不少专家谈道,当代中国人的内心深处,涌动着精神文化的“还乡”与“寻根”。加强文化节目的创新力度,才能让人们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,找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,增进中华儿女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。


《人民日报 》(2018年05月17日17版)


编辑:林明锋
数字报

探寻跨越时空的情感对接点(深观察)

人民日报  作者:  2018-05-17

近年来,传统文化成为电视节目热衷的题材,随着纪录片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和综艺节目《国家宝藏》的播出,历史文物成为“网红”;随着《朗读者》的播出,诗词歌赋成为“爆款”;随着《见字如面》的播出,款款书信吐露温暖心声……文化节目不断推陈出新,让人们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与自信,也让人们重新发现浸润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文脉。

如何使传统文化类节目更好更长时间地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,让人们通过电视节目更多更深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?

今年以来,又有一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电视节目进入人们的视野,如央视财经频道播出的《时尚大师》、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的《传承》、央视综合频道和综艺频道播出的《朗读者》第二季等,均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表达和呈现形式上进行了探索与创新。

《时尚大师》邀请文化界和时尚界的知名人士组成评审团,由多位全球新锐服装设计师围绕不同主题的“东方元素和中国意象”,在限定时间和条件下完成创意设计和演绎。在已经播出的第一场竞赛中,比赛要求以“吉祥元素”为题进行创作,参赛者们在其时装设计中展示出当代青年开放的思维,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其对现代时尚文化的承载力。

人文纪录片《传承》第二季撷取了35项传统文化技艺,讲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故事。从北疆边陲到南海之滨,从东海海域到雪山高原,全景呈现了中国之大美;从鄂伦春族到苗族,从蒙古族到维吾尔族,在多民族的风土人情中,带领观众追寻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。

不少专家指出,唯有电视工作者进一步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,开掘更多适合在电视节目上进行呈现的内容和对象,进一步丰富电视节目的表现形式和呈现角度,更好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人们心理和情感的对接点、融合点,才能在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电视节目发展的同时,提升优秀传统文化在公众中的认可度、传播力和影响力。

“我们从哪里来?我们如何生活?我们又将向哪里去?这些问题的答案,存在于神州大地一项项古老的传统技艺中,存在于中华民族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中。

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,讲好他们的故事,便是讲好中国故事,讲好中华文化传承故事。”《传承》第二季制片人贺亚莉说,“这些故事,不单单是为了向人们介绍非遗项目,而是以此聚焦背后的传承者。在对非遗的历史渊源、价值和现状的讲述中,努力将静态的非遗与鲜活的日常生活连接在一起,将古老的文化遗产与火热的当代生活碰撞在一起。”

专家们还表示,在文化类节目的创作中,坚守并不是保守,传承离不开创新。创作者不能停留在对传统文化“只见其形”的层面,还必须深入理解传承与创新、古老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内在关系。

“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告诉当下的人们:要有超越自我、挑战极限的勇气,同时更要有取舍有度、不竭泽而渔的眼光。我们的祖先克服种种困难,在物竞天择中生存下来。尽管古老的技艺已逐渐淡出现代生活,但其中凝聚的生活理念却是历久弥新的。节目在讲述过去、讲述传承的同时,也在讲述和谐发展的理念。”《传承》第二季执行总导演张可可说。

不少专家谈道,当代中国人的内心深处,涌动着精神文化的“还乡”与“寻根”。加强文化节目的创新力度,才能让人们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,找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,增进中华儿女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。


《人民日报 》(2018年05月17日17版)


编辑:林明锋
新闻排行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