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争中的难民

来源:金羊网 作者:王开林 发表时间:2018-04-04 17:48

□王开林

战争直接造成的悲剧产物很多,难民就是其中之一。难民的苦楚一言难尽,他们衣食无着,流离失所,几乎每日每夜,甚至每时每刻,都在死亡线上辗转挣扎。战乱时期的救济机制脆弱不堪,要让枵腹空肠的难民保住游丝飞絮样的性命,就必须倚赖官方千方百计的赈济才行,否则难民唯有死路一条。同治二年(1863)正月十一日,赵烈文在日记中写道:

“江南有沅帅纠合水师捐资给赈,凡采米数千石,受赈者妇孺十万人。先是每人三日一升,至是不给,改为三日五合。虽沾惠者众,而充腹不足。沿江野地、匍匐挑掘野菜草根佐食者,一望皆是。鸠形鹄面,鸟聚兽散,酸楚之状,目不忍视。而江北一带,俱属李世忠管辖,下至仪、六,上抵滁、和,环转数千里,一草一木皆有税取,民至水侧掘蒲根而食,犹夺其镰铲,以为私盗官物。其稍有资本趁墟赶集者,往往为其兵勇凭空讹索,所有一空。民生之艰,诚不啻在水火。”

沅帅即曾国荃(字沅甫),他邀集一部分湘军将士捐资放赈,用数千石稻米解救十万难民之饥馁,虽是杯水车薪,毕竟聊胜于无。相比他们的义举,清军将领李世忠则尽显狰狞面目,在其辖区内,“一草一木皆有税取”,老百姓在江边掘食蒲根,也被视为“私盗官物”,稍有资本的小商贩则被兵勇讹索一空。李世忠原名兆受,是皖北剧匪,“纠党二三万,横截官军,以助贼势,勾结北捻以树贼援”,后率众归降绿营军统帅胜保,更名为世忠。李世忠匪性难改,罔顾人道,貌似百姓的解救者,实为加害者,此类邪恶的清军将领给难民带来了更多的噩梦。当年,吴棠奏淮北防患一折,内称“李世忠盘踞滁、六一带,奸淫掳掠,甚于寇贼”,老百姓碰上这号瘟爷,真是欲哭无泪。李世忠养寇自重,尽管把“救民于水火,解民于倒悬”的漂亮话挂在口头,实际情形却是水益深而火益热,身益倒而颈益悬。

读过赵烈文的日记后,我们不妨再用曾国藩的日记和左宗棠的家书、奏折来佐证,难民处境之悲惨愈加一目了然。同治二年(1863)四月二十二日,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:“皖南到处食人,人肉始买三十文一斤,近闻增至百二十文一斤,句容、二溧八十文一斤。荒乱如此,今年若再凶歉,苍生将无噍类矣!乱世而当大任,岂非人生之至不幸哉!”同治二年,南方数省饥馑,饿殍遍地。在家书中,左宗棠写道:“浙江夙称饶富,今则膏腴之地尽成荒瘠。人民死于兵燹,死于饥饿,死于疾疫,盖几靡有孑遗。纵使迅速克复,亦非二三十年不能复元,真可痛也。”他还说:“浙民死丧流亡之惨为天下所仅见,我入浙以后,日坐愁城,目睹情形,几于泪殚为河矣。一切赈救之策皆从无中生有,黾勉图之,无救十一。方引为惭恨,积为悲伤,而浙民与江、皖之民已相与颂仰之矣。”在奏折中,左公的笔墨更为沉痛,描写得更加细致:“人物凋耗,田土荒芜,弥望白骨黄茅,炊烟断绝。现届春耕之期,民间农器毁弃殆尽,耕牛百无一存,谷豆杂粮种籽无从觅购。残黎喘息仅属者,昼则缘伏荒畦废圃之间,撷野菜为食;夜则偎枕颓垣破壁之下,就土块以眠。昔时温饱之家,大半均成饿殍。忧愁至极,并且乐生哀死之念而亦无之,有骨肉死亡在侧,相视漠然不动其心者。哀我人斯,竟至于此!”哀莫大于心死,哀莫甚于人性沦丧,较兽性等而下之,乱世上演的保留剧目总是非二者莫属。人性坠于前,人道毁于后,修复它们需要耗费漫长的岁月,二三十年也不一定够用。

战争年代,谁会遭受最严重的伤害?当然是老百姓,也只可能是老百姓。

编辑:邱邱
数字报

战争中的难民

金羊网  作者:王开林  2018-04-04

□王开林

战争直接造成的悲剧产物很多,难民就是其中之一。难民的苦楚一言难尽,他们衣食无着,流离失所,几乎每日每夜,甚至每时每刻,都在死亡线上辗转挣扎。战乱时期的救济机制脆弱不堪,要让枵腹空肠的难民保住游丝飞絮样的性命,就必须倚赖官方千方百计的赈济才行,否则难民唯有死路一条。同治二年(1863)正月十一日,赵烈文在日记中写道:

“江南有沅帅纠合水师捐资给赈,凡采米数千石,受赈者妇孺十万人。先是每人三日一升,至是不给,改为三日五合。虽沾惠者众,而充腹不足。沿江野地、匍匐挑掘野菜草根佐食者,一望皆是。鸠形鹄面,鸟聚兽散,酸楚之状,目不忍视。而江北一带,俱属李世忠管辖,下至仪、六,上抵滁、和,环转数千里,一草一木皆有税取,民至水侧掘蒲根而食,犹夺其镰铲,以为私盗官物。其稍有资本趁墟赶集者,往往为其兵勇凭空讹索,所有一空。民生之艰,诚不啻在水火。”

沅帅即曾国荃(字沅甫),他邀集一部分湘军将士捐资放赈,用数千石稻米解救十万难民之饥馁,虽是杯水车薪,毕竟聊胜于无。相比他们的义举,清军将领李世忠则尽显狰狞面目,在其辖区内,“一草一木皆有税取”,老百姓在江边掘食蒲根,也被视为“私盗官物”,稍有资本的小商贩则被兵勇讹索一空。李世忠原名兆受,是皖北剧匪,“纠党二三万,横截官军,以助贼势,勾结北捻以树贼援”,后率众归降绿营军统帅胜保,更名为世忠。李世忠匪性难改,罔顾人道,貌似百姓的解救者,实为加害者,此类邪恶的清军将领给难民带来了更多的噩梦。当年,吴棠奏淮北防患一折,内称“李世忠盘踞滁、六一带,奸淫掳掠,甚于寇贼”,老百姓碰上这号瘟爷,真是欲哭无泪。李世忠养寇自重,尽管把“救民于水火,解民于倒悬”的漂亮话挂在口头,实际情形却是水益深而火益热,身益倒而颈益悬。

读过赵烈文的日记后,我们不妨再用曾国藩的日记和左宗棠的家书、奏折来佐证,难民处境之悲惨愈加一目了然。同治二年(1863)四月二十二日,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:“皖南到处食人,人肉始买三十文一斤,近闻增至百二十文一斤,句容、二溧八十文一斤。荒乱如此,今年若再凶歉,苍生将无噍类矣!乱世而当大任,岂非人生之至不幸哉!”同治二年,南方数省饥馑,饿殍遍地。在家书中,左宗棠写道:“浙江夙称饶富,今则膏腴之地尽成荒瘠。人民死于兵燹,死于饥饿,死于疾疫,盖几靡有孑遗。纵使迅速克复,亦非二三十年不能复元,真可痛也。”他还说:“浙民死丧流亡之惨为天下所仅见,我入浙以后,日坐愁城,目睹情形,几于泪殚为河矣。一切赈救之策皆从无中生有,黾勉图之,无救十一。方引为惭恨,积为悲伤,而浙民与江、皖之民已相与颂仰之矣。”在奏折中,左公的笔墨更为沉痛,描写得更加细致:“人物凋耗,田土荒芜,弥望白骨黄茅,炊烟断绝。现届春耕之期,民间农器毁弃殆尽,耕牛百无一存,谷豆杂粮种籽无从觅购。残黎喘息仅属者,昼则缘伏荒畦废圃之间,撷野菜为食;夜则偎枕颓垣破壁之下,就土块以眠。昔时温饱之家,大半均成饿殍。忧愁至极,并且乐生哀死之念而亦无之,有骨肉死亡在侧,相视漠然不动其心者。哀我人斯,竟至于此!”哀莫大于心死,哀莫甚于人性沦丧,较兽性等而下之,乱世上演的保留剧目总是非二者莫属。人性坠于前,人道毁于后,修复它们需要耗费漫长的岁月,二三十年也不一定够用。

战争年代,谁会遭受最严重的伤害?当然是老百姓,也只可能是老百姓。

编辑:邱邱
新闻排行版